|
“当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包容时,先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包容。因为,你或许就是那个受访者,成千上万的你就组成了我们的世界!”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一种系统地认识社会的方式。通过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研究人员系统地、直接地从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系列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判断,进而以此为基础去了解、评估和完善这个社会。我国越来越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评估和完善,都有社会调查在里面发挥作用。
目前,实现社会调查的途径有很多种,入户调查是较为常见的途径之一。简单地说,就是进入受访户的家里,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完成对受访者的调查。
“大数据时代,入户调查还有意义吗?”
从访问员的角度,要完成对受访者的入户调查,是需要通过重重关卡的。比如,能否如愿敲开受访户的大门、能否在户内顺利找到符合访问资格的受访者、能否顺利问完整份问卷,等等。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调查访问被拒绝的可能。因此,项目设计者、访员们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去降低拒访率。
那么,有人会问,在大数据分析如此盛行的当下,干嘛要花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做入户调查?不就是收集数据吗?大数据不是数据吗?直接分析大数据不是更省事、更真实?
其实,做入户调查并不是否认大数据的作用,不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改善和推动这个社会。但从大数据还无法有效回答因果关系、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态度存在差别等等现实来看,入户调查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认知测试、操作化)把调查指标转化为较易理解的问题,以面对面收集信息数据的方式,请受访者本人直接提供趋近真实的客观信息(年龄,性别,小区类型,家庭环境等),以及各种主观态度(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认同感,归属感,信任度,宽容感,自我效能感,等等),为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了一手的、无可替代的现实信息。这些数据信息经过一系列的方法来予以处理后,可以(1)发现并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如社会行为、社会心态等)和社会规律,(2)分析内在原因和机制,甚至(3)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未来趋势等目标。
既然入户调查对认识和改进社会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入户调查就变得极为重要。一项入户调查的顺利完成,包括研究设计、现场调查和数据整理三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基本上靠研究者就可以完成,但现场调查,需要受访者的参与才能完成。也就是说,由于需要受访者的支持,现场调查成为研究者最不可控的环节,拒访成为现场调查顺利完成的最大阻碍。
拒访的类型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未能完成的情况,宽口径的拒访可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无互动拒访,这种拒访往往发生于因为种种原因访员无法敲开受访户的大门致使访问终止(严格意义而言,由于“拒”的主体并非人,不属于学术意义的拒访。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姑且如此称之)。
另一类,有互动拒访,即敲开了受访户的大门,但因受访户的答话人或受访者不愿意接受访问而导致访问终止。
“那么,这些拒访是如何发生的?拒访是不是意味着入户调查不被认可呢?”
(1)无互动拒访:敲不开门的拒访,陌生人社会的写照
到了调查的现场,第一步是敲开受访户的家门。而这扇门,在城市社区,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三道门组成的。权且称为城市入户调查的“三重门”。【注:本文主要讨论城市社区的“三重门”】
第一重门,小区的大门。
在城市,有各式各样的社区,一般都有自己的大门,访员需要得到门卫的许可后才能进入小区。相对而言,这重门的阻力是三重门中最小的。不同类型的小区,配有安保程度不同的大门和门卫。出于对业主和业主访客的尊重,门卫不会轻易拦截进入小区的任何人。一般来说,老旧街坊的小区,排他性较弱,大部分没有门卫、比较容易进入,但高档商品楼社区、尤其是别墅小区很难进入。小区的传统性与它的排他性,呈明显的反向关系。
【注:一般来说,我们并不主张访员穿着统一的服装进入调查小区,虽然从形式上看起来很正式,但很容易引起注意,引发潜在的不必要阻力,但要求访员带好介绍信、访员证、学生证和身份证。同时,带上印有项目组联系电话和官方网站二维码的宣传册页,供各方随时验明正身】
第二重门,每个单元的门禁。
通过社区大门后,访员遇到单元楼的门禁。此时,通过门禁的对讲电话,访员向受访户的应答人介绍调查的缘由,说服其打开门禁。但若没人应答或者不知该摁哪个门铃,访员需等待有人出入时解释调查的缘由而获得进入的许可,但有时候这种解释不能获得认可,访员连受访户的家门都没见到就被拒了。单元门禁,是个矛盾性的现代产物,似乎保护了单元楼里的住户,但似乎也隐藏着对这个社会安全性的隐性忧虑。
第三重门,受访户的家门。
如果单元门禁是经受访户许可进入的,那么受访户的家门相对容易进入。但如果不是,访员在敲开第三重门上要花费一定的力气。作为无互动式拒访,第三重门的拒访,发生于访员可以判断出家里有人,但无论怎么敲门仍是无人应答。有时候,是不凑巧,正好受访户全家外出而导致家里没有人,这种不属于拒访,真正的第三重门拒访是明明听见门内有声音、但就是不回应。比如,可以看见猫眼后面有光影晃动、可以看见屋里有灯、或可以听见屋内有人的声音。这种拒访颇有一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无奈。
以上拒访,基本上都是访员还没有见到受访者就被拒绝了。这些拒访,其原因除了访问员自身应对技巧还有待于提高外,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
二十年前,入户调查也会遇到拒访,但拒访率比现在低很多,尤其暴力拒访的情况比较少。那个时候,多数受访者的态度比较友好,访员被留下吃饭或带走几个水果是较常遇到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入户调查受到拒访的情况越来越多。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际关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际关系的变化,人际信任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嵌入的社会结构,从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半径在逐渐变大。
在过去,每个人每天遇见的人都基本相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际交往圈。换言之,过去的人际关系网是熟人社会网,由于人际交往成员的固定性,这种人际关系网对个体的行为形成极大的约束力,一个人做错一件事情,很可能受到整个人际关系网的谴责,并且这种来自人际关系网的压力很难消除,可能伴随一辈子。
因此,在熟人社会,大部分人在决策是否做某件事情时都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少干或不干错事、坏事。这种人际关系结构下,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产生信任感,哪怕是对刚刚进入人际圈里的陌生人。总的来说,因为失信的代价太大,大部分人不会轻易去做失信的事情,自然也就容易被信任或信任他人。
但随着现代社会存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流动性越来越大等特点,大部分人每天都会遇见很多陌生人,人际交往对象有一大半是陌生人。同时,由于个体的流动性在加大,人际关系圈变得相对复杂和交叠。一个人可以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人际关系圈,其行为受到人际关系约束的力度在减少,背信的代价变小。有些人在这个圈子里做了失信的事情,随后就转换身份、流动到另外一个人际关系圈里,仍然如鱼得水、毫无压力。因此,在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日常生活里的背信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很多研究表明,在人际信任领域,我国城乡居民对家人、亲人的信任度很高,90%的居民信任家人、亲人,但对邻居、对朋友、对熟人的信任度在下降。此外,对陌生人的信任比例不足10%。如此一来,社会的整体信任度有所下降。
显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陌生人的访员,要想在短时间的接触中得到受访者的信任和接纳,并非易事。这种外在人际信任环境的变化导致访员被接纳的程度在下降。
可以说,当前入户访问中遭遇的拒访,在一定程度上是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的写照。
(2)有互动拒访:受访者认为调查无用,暗含着对社会美好需求的反向表达
如果访员能顺利敲开受访户的家门,说明访员已经见到了答话人(即受访者本人或其家人),但是这并不表示访问就能顺利开始了,另一种拒访很可能发生:在访员说明来意后,答话人仍然拒绝了访员的入户调查。多数答话人的拒绝理由是,“这样的调查改变不了什么”、“我说了也不会有效果”、“你们的调查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并让访员离开。
相比前一种见不到受访者的拒访,成熟的访员更愿意遇见后一种拒访。至少见到了人,哪怕对方一开始是拒绝的态度,但还有争取访问成功的可能。尤其在熟练掌握了应对答话人拒访时的各种专业技巧后,把“有互动的拒访”转化为成功访问的可能性很大。
“为何这么说呢?”
心理学里有一种“正话反说”效应,即内心中深层次的期待会无意识地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内心期望某件事情能够成功或者内心期望某件事情能够发生,但在口头的表达上变成了“这件事情不会成功的”或“这件事情不用做了”。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比如,男朋友问女朋友,过生日想要什么礼物,大部分女朋友内心中可能有期盼但口头的表达却变成了“什么也不需要”。真正到了生日那天,收到了礼物或没有收到礼物,女朋友们的心情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在入户调查中,这种“正话反说”的拒访也常常发生。调查实践表明,这类拒访者往往都具有很深层次的社会期待,他们不是抗拒入户调查本身,而是抗拒那些不能把他们提供的信息有效转化为社会福祉的入户调查。他们内心中实际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各种向往,但也有着对这些向往尚未实现的深切期待、恐惧或失落。
对于一项旨在推动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来说,需要访员能够有效识别,准确地感受、判别出答话人的期待,通过简洁、有力的解释来帮助答话人更真实地表现自己对入户访问的期待,以及帮助他们了解这份预期在本项目中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以此提高答话人接受访问的可能性。
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简称CSS)为例。这是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公益性的全国随机入户调查,每两年一次,已经实施了十二年。数据信息经过脱敏处理后免费对全社会开放,不仅不会对受访者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还在政府决策、学术研究中发挥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当前社会的发展、百姓福祉的改善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到目前为止,围绕CSS数据库,目前有数千用户申请数据,使用CSS数据发表的文章也有千余篇,作者群遍布国内一百余所高校、研究机构,为社科类的学术建设提供了丰富有效的学术成果。同时,作为国家智库,中国社科院的学者们运用CSS数据发表专著10余部,撰写了几十篇政策决策咨询报告,为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因此,在调查现场,当CSS的访员遇到“正话反说”式的拒访时,他们若能灵活、自如、通俗地把调查的意义和作用解释给答话人/受访者,让答话人/受访者领会到他们的参与真的有可能推动这个社会的点滴进步、能为心底某份期待的实现提供些许助力时,部分“正话反说”的答话人/受访者往往能从最初的拒访转变为积极接受访问,甚至在访问结束时热情相送。这样的转化在CSS近几期的调查现场都时有发生。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有互动的拒访”都是“正话反说”式拒访。在我们的实地访问中,遇到过对社会福祉、对公共服务充满极大需求、有空闲时间却仍不愿意接受访问的受访者,这类人或许是经历过太多的创伤而变成了如今的社会冷漠。在短时间的入户调查过程中,访员很难说服这部分人,他们的拒访成为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社会事实。
结束语
当然,入户调查中的拒访,还有一种是访问到一半,受访者由于各种原因终止了访问。这些原因,或许是确实没有时间、或是身体出现不适,或是某些客观原因导致受访者不愿意回答。在实际操作中,访问员需要运用各种技巧来应对这些情况(比如,CSS的调查培训课程会有这方面的技巧培训来帮助访员学习应对技能)。不过,最终是否接受访问是受访者的权力,访员最终一定要尊重受访者的意愿。
尽管拒访是入户调查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但很多时候的拒访并非是对入户调查本身的抗拒。入户调查的拒访率,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人际关系好坏的晴雨表,是社会接纳度、对美好社会的各种需求是否实现等等社会现象的有效的衡量指标。
所以,当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包容时,先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包容。因为,你或许就是那个受访者,成千上万的你就组成了我们的世界!
电子邮箱:CSS_data@126.com 电话:010-85196460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053室
邮编:100732
Copyright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