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活动】《社会学研究》2024年年度论坛暨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2024-0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门致力于深入研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中国社会学肩负着深入探讨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道路,为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贡献社会学的学术力量,是中国社会学人的时代重任。

2024年4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社会学研究》2024年年度论坛暨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大理大学召开。这是《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推出的首届年度论坛,主题为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会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热烈的研讨交流,就如何提升《社会学研究》办刊水平、促进中国社会学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借此机会,《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对过去一年的办刊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新时代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进行了展望。2023年,《社会学研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连续第12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社会学研究》作为一本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肩负着培育和建设一个学科、关注和反映一个时代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社会学研究》力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期刊力量。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一、开幕式

本次会议于2024年4月27日上午在大理大学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陈光金研究员在主持时指出,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鼓励和推动中国社会学界深入探讨和研究相关课题,进一步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调通过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研究工作流程,促进社会学界的系统建设和水平提升,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在致辞中表示,要重点关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规范化,强调社会学期刊在学术引领中承担着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责任,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学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李友梅在致辞中强调社会学期刊对于促进社会科学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社会学期刊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多学科融合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大理大学校长杨顺清教授在致辞中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和专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文化传承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题,立意深远,对于期刊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大理大学将继续致力于新文科学科群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发展和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李友梅

大理大学校长杨顺清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举行了《社会学研究》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颁奖仪式。为推荐社会学研究佳作、鼓励社会学研究创新,提升社会学文章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发挥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于2024年1月通过数据指标初评、读者投票、专家评议三个环节,在刊载于《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5期—2023年第4期的61篇论文中,评选出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颁奖仪式由陈光金研究员主持,李培林、李友梅、杨顺清、谢立中、宋林飞、周晓虹、何蓉等为七位获奖作者代表颁奖。

二、主旨发言

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围绕“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由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他的发言题目是“从文化、文明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李培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变了全球的现代化格局,更是形塑出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需要“现代物质基础”与“传承、包容、批判、创新”的综合发展,并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实现文明共存。

第二位发言人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他的发言题目是“理解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向度”。周晓虹提出,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思想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扬弃模式”“面向世界各民族的开放与包容性系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元表征”五个角度理解和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三位发言人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应星,他作了题为“从田野到历史:打开质性研究‘双轨并行'的新局面”的主旨发言。应星指出,结合历史视角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至关重要,提倡通过加强历史与田野交融的“双轨并行”模式,让历史赋予田野厚度,让田野赋予历史实感,以促进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

第四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他的发言题目是“土耳其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昝涛在发言中表示,中土两国的现代化经历了相似的历史进程。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现代化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有某种全盘西化的特点,后期则有所纠正。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重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注重从自身的特色和需求出发,体现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寸云激。他的发言题目是“生态依赖:从‘打老友'谈滇西北的山坝关系”。寸云激指出,这项研究关注滇西北云南省鹤庆县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三个“打老友”的民俗案例,揭示了坝子和山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形成区域关系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突出生态依赖的共生系统在促进地区间互补与流动性方面的重要性。

在主旨发言的与谈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谢立中指出,五个主旨发言在议题上是有机统一的,李培林和周晓虹的发言侧重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星则讨论了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问题,最后昝涛和寸云激分别提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历史和经验案例分析。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宋林飞补充强调了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提出应探讨如何通过学术研究与政策分析推动社会和区域发展。

三、专题研讨

本次会议除了设有主旨发言之外,还设立了专题研讨环节,邀请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作者代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议题进行研讨。

专题研讨的第一单元围绕“中国经验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展开,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主任李凌静主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欣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阐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将如何影响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郑路介绍了混合研究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以利用混合方法来探讨“工作场所侵害”这一社会现象为例,显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混合方法如何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和方法论发展。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祯关注西南山地民族与茶叶的共生关系,强调茶叶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材料揭示茶叶生产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少数民族对环境的独特认知和实践。在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何蓉对三个发言给出了高度评价,强调理论概念建构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学应对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现象的结构性问题和文化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研究》编辑刘保中讨论了学界应如何进一步挖掘诸如社会结构、中产阶层转型等经典话题,并探讨了混合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专题研究的第二单元以“数字时代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寸云激主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赵一璋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并通过两个具体案例展示如何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数据来深入理解数字社会的运行规律与动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龙讨论了平台劳动的“去技能化”悖论,关注外卖骑手是否具备特定技能以及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技能表现。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贾文娟聚焦新劳动形态,总结新劳动的核心特质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刘河庆探讨了数字时代信息流动与平台权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揭示信息如何在各平台间流动与重构。在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学研究》编辑黄燕华围绕平台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语境下的劳动进行了讨论,提出“去技能化”概念的使用需要考虑其时代内涵和相关行业本身的“生活嵌入性”,同时反思当前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困境和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研究》编辑杨可指出,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动态、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变化等反映出传统劳动研究的局限性和新的研究可能性。

四、《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会议

会议的第四项议程是《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会议,由陈光金主持。首先,《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向静林汇报了编辑部在2023年的工作情况与2024年的工作计划。他从《社会学研究》2023年刊文的总体情况,《社会学研究》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术创新及提升影响力方面所做的努力,编辑部提升编校质量和加强制度建设的工作创新,编辑部成员在编研教结合中的不断成长,学术期刊面临的新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与展望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随后,《社会学研究》编委依次发言。李友梅肯定了《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学学术界中的重要地位和对高质量稿件的追求,提出《社会学研究》在选稿上应呼应当前社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提升《社会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宋林飞指出,在跨学科稿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应重视刊发社会学专业学者的高质量文章,在选稿时以文章质量为首要考量,确保研究的多样性和深度。谢立中认为,《社会学研究》的选稿用稿应在政治热点和学术热点之间保持平衡,并建议审稿过程中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术文章的质量,以提升期刊文章的质量和公信力。何蓉提到,社会学可从理论史和学科史的角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学研究》在议题引领上的作用。张志敏总结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学术编辑应具备的六种能力,即把关、鉴别、学习、策划、组织和沟通能力。李培林建议之后的编委会会议可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进行讨论,并指出《社会学研究》需要推动刊发一些具有引领性的文章。陈光金在总结中表示,社会学的研究工作需要激发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对“社会”的讨论,还应及时回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真问题。

五、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会议的第五项议程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由向静林主持。他指出,期刊界同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研讨,针对学术研究和期刊发展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周晓虹关注学术期刊的发展环境变化和挑战,指出在当下出版环境复杂多变、学术期刊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期刊与学者、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李凌静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学在其中的学科优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需要充分认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愿景、抓手和要素,认为期刊界可以从形成基本共识、加强分工合作、不断推出示范性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社会》副主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荣山介绍了《社会》杂志的办刊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提炼标识性概念、开展实质性经验研究、推动原创理论发展、建设学人共同体、办好英文刊物讲好中国故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社会学评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闻翔分析了当下社会学学术生产的现状,特别是大理论的缺席、经验研究的经验感不足等困境,认为学术期刊的努力方向包括发掘总体性、鼓励主体性、打造共同体等三个维度。《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罗婧强调期刊编辑在促进学术共识形成中的角色,提出期刊工作应更加注重与作者的互动,尤其应更关注年轻学者和学生,以推动学科的进步和知识更新。《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范风琴分享《社会科学文摘》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强调文摘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优化学术评价机制和提升文摘质量的必要性。《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副编审申浩从编辑经验出发,探讨高校文摘与原发刊物的不同之处,强调选稿时对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材料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编辑、副编审张莉介绍了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建设、书报资料中心承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简称“学术世界”)的两个子平台——主文献平台和预印本平台的基本情况,期望通过平台建设来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建设和学术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雅静致力于期刊社会学的研究,关注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强调期刊对于学科发展、学术导向以及学术生态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提倡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术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

为期两天的会议在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交流中结束。《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将认真学习总结会议内容,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办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