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6期 总第192期

2018-01-12

《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6 总第192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因开放而科学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基础

何蓉

摘要:社会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美好社会的设想。自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路线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其本质不仅是批判的,更是面向现实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使得社会主义可以成为科学分析的主题。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未来设想有其历史的演变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取舍评判,另一方面表现为面对全球社会经济变化的积极因应。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社会主义所有制、发展策略等论述表明,面对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诸种挑战,社会主义理想仍然有实现之途,恩格斯本人作为社会理论家的特色亦得以充分体现。对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晚年思想;社会主义所有制

 

专题研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专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李强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化中国道路的认识过程, 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中国式现代化”, 再到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思想, 认识到现代化是中国人的长期奋斗目标, 是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建设, 包括了五位一体的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本文总结了现代化道路中国经验的五大方面, 即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中央的决策机制和严密的各级管理组织) 、中国特色的市场机制、全社会对于体制改革的共识、开放政策和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城镇化道路, 并指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探索的三大方面, 即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人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 中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 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

李友梅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不仅推进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政策目标下的政府运行机制优化过程,而且加快了开放、流动的社会形态下塑造中国特有的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多元合作治理结构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在宏观制度结构和中观政策设计上有许多重大改革突破,但仍需重视实践中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创新的瓶颈问题。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转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使这个独特性得到贴切的理解和解释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治理; 新内涵; 新进程; 大作为;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新成就

杨宜勇 黄燕芬

摘要: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社会建设的短板,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真正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不仅有特定的范畴,而且有特殊的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此完成了社会建设双核驱动、双向互动的新布局。本文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依据,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为根据,以经济社会实际发展为论据,全面回顾了这五年间我国社会建设七大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并对未来的社会建设进行展望。

关键词:社会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服务;

 

论文

福利治理、政策执行与社会政策目标定位

——基于N村低保的考察

李迎生 李泉然 袁小平

摘要:学界对于社会政策目标定位偏差的解释形成了技术视角、体制视角、利益视角和环境视角等研究角度。本文立足环境视角并借鉴其他视角的相关成果,通过对N村农村低保实施过程的深度考察,运用福利治理的分析框架,阐释了中国转型期乡土社会农村低保的运作过程,揭示了政策目标定位偏差发生的逻辑。研究发现,基层福利治理是导致农村低保目标定位偏差的深层原因,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关系与治理过程构成的基层福利治理结构与机制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变通。进而,本研究探讨了基层福利治理与所嵌入的乡土社会环境的关系,揭示了受后者约制的乡土福利治理的特征。

关键词:社会政策; 目标定位; 偏差; 农村低保; 福利治理;

 

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

——对于A省D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

殷浩栋 汪三贵 郭子豪

摘要:本文以一个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的案例为基础,构建了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的分析框架,剖析了项目制"打包"和"发包"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基层实践既遵从非人格化的科层理性,也遵循差序原则的价值型关系理性和趋利避害的工具型关系理性。基层政府的项目制实践在科层理性主导下遵守规章制度,在两种理性共同作用下变通执行,在价值型关系理性主导下异化了项目用途。基层政府理性权衡的准则是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科层理性,科层理性优先于工具型关系理性。本文为项目制和精准扶贫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素材,有利于优化项目制在公共政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 项目制; 科层理性; 价值型关系理性; 工具型关系理性;

 

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

——“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

吴莹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主导式的城市化模式下,大量村庄"撤村并居","村改居"社区广泛出现。从传统乡村到"村改居"社区,其空间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对社区基层治理提出了挑战。基于对我国多地"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网格式管理与乡村原有的治理网络遗产相结合,迅速在"村改居"社区中获得接受;以绿地景观为代表的新型空间的使用矛盾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在主体、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上从乡到城的转型;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新空间的实际运用与政府的功能设计存在的偏移,则是再造公共空间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城市化; “村改居”社区; 空间; 基层治理;

 

地位束缚与生活方式转型

——中国各社会阶层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研究

王甫勤

摘要:本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通过多维度健康行为指标测量中国民众的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健康型、混合型和风险型生活方式。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健康型和风险型两端分化的特征,而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混合型。总体上来说,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处于不断转型中,社会的上层成员由于在社会结构处于优势位置,能够作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但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下层成员则更多地受到社会结构地位的束缚。

关键词: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潜在类别分析;

 

同伴社会资本与学业成就

——基于随机分配自然实验的案例分析

程诚

摘要:本文超越了既有研究的家庭社会资本视角,考察了同伴社会资本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以中国某高校官方数据为例,在充分考虑内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同伴的学业能力显著影响高校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国外相关发现不同的是:第一,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是间接的,而非直接。同伴网络通过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来影响最终学业产出。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影响变强来源于同自身阶层背景相似的同伴,而背景相异的同伴影响则维持稳定。另外,对于不同阶层背景的学生而言,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同伴社会资本; 学业成就; 影响机制; 自然实验; 阶层背景;

 

承前启后:1929-1933年间劳动法对现代母职和父职的构建

王向贤

摘要:作为联结社会与个人、物质生产与人口再生产、劳动力市场与家庭生活的枢纽,中国现代母职和父职生成于清末以来的现代化转型。根据时代主旋律所界定的女性双重任务,1929-1933年间国共两党的劳动法搭建出了现代职业妇女的母职基本模式:以无酬照顾为主、赚钱为辅的母亲。顺应中国早期现代工业的性别特征,国共劳动法通过自身的性别逻辑和对新型父职标准的小步探索,隐晦地勾勒出了与现代母职二元对立和二元互补的现代父职模式:以赚钱为主、很少照顾子女的缺席父亲。

关键词:母职; 父职; 劳动法; 性别分工;

 

文以明道:清代地方政府公文系统的理念与实践

付伟

摘要:儒家理念对清代公文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要求,清代公文的形式、内容以及实践过程因此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公文在写作中用各种"曲尽人情"的办法,充分考虑公文接受对象的地位和感受,努力营造一种"生气流通"的理想沟通情景。公文在形式上融合了礼制的因素,体现了对官僚制内部关系和体统的重现与考量。在公文写作和传递中,虽然书吏和幕友是具体事务的承担者,但是他们却处于非正式的地位,从而突出了"官须自做"和"为政在人"的理念。面对公文系统的弊病,清代官员和学者进一步强调"为政在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作用,最终"文以明道"又成为解决文牍之弊的良药。最后,本文指出清代公文的这些特征是儒家行政理念具体落实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传统治理的独特逻辑。

关键词:文以明道; 官箴书; 传统官僚制; 非正式制度;

 

研究述评

国家自主性与文化

——迈向一种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

肖文明

摘要:国家自主性是国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议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不同国家理论流派对于国家自主性的理解,指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倾向于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解为二元的零和博弈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种关系主义思维来化解这一倾向,将国家自主性理解为一种嵌入式自主性,而后者需要以一种带有共识论色彩的文化观为基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从涂尔干和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中汲取资源,并重新思考文化的界定和分析文化影响国家自主性的具体机制。由此,本文将为一种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指明方向,并为非零和博弈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理论可能。

关键词:国家自主性;国家与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