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4期 总第196期

2018-08-16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4 总第196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理念、策略与实践: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孟庆延

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历史意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阐释当时乡村社会危机成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大众动员的权力技术,更是革命政党以马列主义普遍原则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中介机制。既往关于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研究或者只将其作为材料而忽略其背后的产生过程,或者受限于传统“路线斗争”的叙事模式而忽略其实质意义。本文以毛泽东从大革命时期到苏区时期从事的主要农村调查实践与文本为核心考察对象,综合运用档案文件、回忆录、年谱、地方史志等多种材料,在社会思潮史、地域社会史等多重视角下,将毛泽东农村调查思想及其实践理解为一种在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重要政治传统,重新梳理其发生学过程,归纳其实践特征与运行逻辑。

关键词:农村调查 权力 阶级 动员

 

专题研究

组织与制度研究

 

民营企业家如何组织起来?

——基于广东工商联系统商会组织的分析

黄冬娅 张华

摘要:国家管控被认为是影响社会组织化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实和理论都揭示了我们需要超越自主性命题,探求社会组织化的其他机制。本文基于对组织化概念的多维度操作化,通过对广东工商联系统商会组织的案例和问卷分析发现:第一,集体行动逻辑以及自主性的逻辑难以完全解释商会的组织化程度差异,组织资源对于商会组织化有重要影响,国家、市场与人际缘网络将企业家组织起来;第二,商会的活跃度与会员性有不同逻辑,组织资源本身并不能解决商会的会员性问题,精英俱乐部型商会活跃度高而会员性低;第三,商会的会员性再造仍需其内部组织规则的完善,商会的组织资源需与商会内生的组织规则相辅相成,才能最终推动商会组织化的发展。

关键词:商会 行业协会 异地商会 工商联 组织化

 

派生型组织: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形态的组织分析

史普原 李晨行

摘要:本文探究了中国社会组织的一种普遍类型——派生型组织,它们名义上是独立法人,但在人事、财务和核心决策等方面附属于政府部门。作为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形态,派生型组织构成“部门统合主义”的一环,借由中国式项目制,行政部门在此实现了“单位制”的再生产。本文提炼出三组命题,系统解释了派生型组织的产生、维系与变革过程,指出这是在三对组织要素间进行张力调适的结果,分别体现在部门自主与组织环境之间、项目收益与风险之间以及控制与激励之间。相关组织机制交织在一起,推动了派生型组织从产生到消亡的动态演变。

关键词:派生型组织 社会组织 国家与社会关系 过程 张力

 

制度移植何以失败?

——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

程士强

摘要:制度移植是一种颇受争议的制度变迁类型。本文不争论“制度是否能够移植”、“制度是否应该移植”等应然层面的问题,而是在实然层面探究影响制度移植结果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格莱珉”模式在特定社区的移植案例,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观念—认知系统,总结出了“文化排异性”这一分析变量;其次考察了社区层面的社会基础,也就是当地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状况以及当地人的行为方式,提炼出了“社会整合度”这一分析变量。将这两个分析变量结合在一起,本文尝试建构一个关于制度移植成败的解释框架:文化排异性通过影响制度在地方社区中的“合法性”来发挥作用,社会整合度则影响制度在地方社区中的“可行性”。文化排异性高和社会整合度低都会增加制度移植失败的可能性,特定地方社区在这两个变量上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制度移植结果。

关键词:制度移植 社会基础 文化排异 社会整合

 

经济变革与劳工问题

 

工业化模式与农民工问题的区域差异

——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研究

汪建华 范璐璐 张书琬

摘要:对农民工问题的考察需要重视区域发展经验的影响。本研究以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家庭流动为例,分析了两地劳动体制与农民工问题的内在关联。劳动体制的差异可进一步追溯至两大区域的工业化模式。首先,相比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强政府与强资本的组合带动了产业升级,同时也为提升劳动权益和薪酬待遇提供了基础;其次,相比珠三角外来资本外来工的组合,长三角早期本地资本本地工的组合限制了企业对宿舍劳动体制的选择,不过对劳动权益和薪酬待遇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再次,长三角地区非户籍人口占比低于珠三角,也使得长三角农民工更有可能获得城市公共服务。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区域工业化经验中认识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并在政策层面慎重对待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关键词:工业化模式 劳动体制 农民工问题 家庭流动 区域差异

 

分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

——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

吴清军 李贞

摘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对国内某移动出行平台上司机的劳动过程及劳动供给进行了分析。与传统劳动过程控制不同的是,平台对劳动控制变得更加碎片化,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拥有工作自主权是同时并存的。在此判断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平台控制劳动过程并使劳动者产生工作认同的三种核心机制,即工作自主性机制、计薪与激励机制以及星级评分机制。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劳动者对平台与平台规则形成了主动认同与被动接受的复杂主观感受与工作体验。同时,本文通过对15484名样本司机的数据分析,论证了司机对工作的认同可转化为超额劳动,但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身份的差异。

关键词:分享经济 劳动过程 劳动供给 工作自主性 工作认同

 

论文

 

“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

林晓珊

摘要:儿童教育消费已成为当前城镇家庭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外辅导班和兴趣班的迅猛扩张,占据了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主要领域。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的分析,检视了我国城镇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儿童校外教育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对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投入具有工具理性和情感表达的双重特征,独生子女家庭、双亲同住家庭以及更多的亲子陪伴和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校外教育机会的获得,其中女孩的优势更为突出。同时,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阶层差异也十分明显,中产阶层家庭对子女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和投入,在校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选择上具有显著的阶层化偏好。这些发现启示我们,在儿童教育消费研究中需要重新审视家庭研究与消费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家庭结构 亲子关系 儿童教育消费 中产阶层

 

公共话语中的社会分层关注度

——基于书籍大数据的实证分析(1949-2008

柳建坤 陈云松

摘要:本文利用谷歌图书的汉语书籍语料库和其他宏观经济社会数据,考察并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公共话语中有关社会结构的话语定义的变迁模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由官方意识形态建构的“阶级”话语在社会分层的话语体系中逐渐消退,而以公众为面向的“阶层”话语在公共话语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生成阶层关注度指数,并与宏观经济和政治指标等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改革以来,公众对阶层问题的关注度受到来自国民经济的总体走势、收入差距及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收入不平等因素比宏观经济指标更能够影响民众对阶层议题的关注;官方舆论导向并不对民众的阶层关注度构成影响,但反过来受到民众阶层关注度的影响。本文为基于个体样本的传统主观阶层研究提供了大历史跨度和宏观层次的验证。

关键词:大数据 阶层意识 阶级意识 社会分层

 

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

——涂尔干论政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李英飞

摘要:从社会范畴思考现代政治问题,是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起点和内容。本文试图重考涂尔干的早期著作,追溯涂尔干是如何完成从政治范畴到社会范畴转换,并建立起一套有关现代政治的社会理论的。本文认为,涂尔干的两个社会团结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13世纪以来用以构想现代国家的universitas和societas两个概念传统。在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生理学转化的同时,涂尔干亦建立起了有关政治社会的演化历史和现实形态的学说。只有置于此背景下,涂尔干的职业群体理论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

关键词:国家 政治社会 社会类型 职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