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2期 总第200期

        2019-04-15

《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2 总第200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

叶敬忠、吴存玉

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政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农民分化、土地权属与城乡关系做了重要论述。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小农必然消亡;他们认为农民的分化与无产阶级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必然结果;他们声明农业资本主义必然要求土地集中,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土地私有制将被公有制取代;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经过城市盘剥乡村的过程,但一定阶段后应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将视域从民族国家扩展到国际关系、由生产领域延展到市场领域。他们指出,雇佣劳动并非农政转型的必然要求,市场关系成为重要指标,农民分化具有多元复杂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政研究亟需创新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农政转型;农政变迁;国家发展

 

专题研究

治理与秩序

从“一元垄断”到“二元垄断”——土地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研究

陈颀

摘要:在城市化背景下,学界关注市/县政府如何垄断土地开发收益,并发展出了“一元垄断”理论。在实践中,基层政府以违规开发突破了上级政府的垄断,使上级治理失效,从而形塑了“二元垄断”的格局。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二元垄断”具有稳定的制度逻辑:土地管理体制与地方发展环境不兼容,以及由此诱发的上级政府对土地开发权的控制,是基层政府实施违规开发的原因。上级政府受到的合法性约束和风险约束、上级对下级的关系依赖则软化了上级的治理行动。由此,基层政府成为除上级政府之外的垄断者。“二元垄断”不仅更为深入地揭示了土地开发中的经验黑箱,还说明不同层级地方政府在复杂环境下的行为多向性,突破了地方政府单一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论预设。

关键词: 一元垄断;二元垄断;土地开发;基层政府;上级政府

 

社会治安的政治定位与调控中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警务运行机理的解释框架

杨志云

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秩序问题和“稳定的奇迹”激发了学界对国家强制机构的浓厚兴趣。然而,中国警务运行机理的“黑箱”尚未完全打开。针对五个公安部门的访谈表明:执政党对中国式警务的政治属性并不隐晦。社会治安的政治定位使公安部门的地位、编制和经费获得相对倾斜。公安部门则通过动员、整合和渗透等组织技术以及户籍与分类管理、信息技术与网格化管理、目标责任制等技术治理机制支撑“调控中的社会秩序”,以回应社会稳定挑战。如是,以“治安的政治定位”和“调控中的社会秩序”为核心的警务运行机理塑造了“中国特色的平安之路”。

关键词: 治安政治;组织技术;技术治理;警务

 

宗教社会学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

卢云峰

摘要:杨庆堃所著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的一本经典之作,但学界对其核心概念“混合宗教”(diffused religion)和“独立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存在诸多误解。这组概念脱胎于瓦哈的“合一性宗教”(identical religion)和“专一性宗教”(special religion)。在其中文著作《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中,杨庆堃把“diffused religion”译为“混合宗教”,把“institutional religion”译为“独立宗教”。然而,这一译法几乎被中文学界所忽略;与此同时,学界对“diffused religion”一词的中文译法不下十余种,而“institutional religion”则被统一译为“制度性宗教”。从杨氏本意来看,这或许是一种误译,许多误解也就由此产生。在杨氏的论述中,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之间不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差异,也不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差异,而是“混合”与“独立”的差异。在厘清诸多误解的同时,本文也试图对《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经典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独立宗教;混合宗教;杨庆堃

 

零和扩张思维与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一个以政教关系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孙砚菲

摘要:在研究前现代帝国时,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强调前现代帝国较之民族国家对治下不同宗教和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度。本文提出,前现代帝国对国教以外的宗教的政策其实大不相同:有些帝国允许各种宗教自由实践和传播;有些帝国却严厉打击“异端”和“异教徒”,并强令统治下的人群改信国教。本文有以下两个贡献:一是按照对国教以外的宗教的“宽容度”对23个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进行了区分,并将它们划分为6个梯队;二是对帝国宽容度的不同提出社会学的理论解释。这一理论的关键是“零和扩张”这一概念。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前现代帝国所尊奉的国教越具有零和性和扩张性,教权对政权的牵制越大,帝国就越不可能实行容忍多元、灵活变通的宗教政策,越倾向于打击“异端”和“异教徒”。或者说,决定前现代帝国宗教宽容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国家能力,而是帝国所尊奉的国教的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教关系。

关键词: 前现代帝国;宗教宽容;政教关系;零和扩张思维

 

论文

 

留守经历与性别劳动分化——基于农民工输出地和打工地的实证研究

王欧

摘要:基于对农民工输出地和打工工业区的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导致留守儿童性别劳动分化,即留守女孩必须承担一系列再生产劳动,留守男孩则很少参与劳动并将闲暇用于玩游戏。现行劳动体制一方面向留守家庭转嫁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农民工家庭的性别权力,将再生产劳动性别化为女性劳动;为应对家庭再生产劳动困境,留守老人和打工家长基于该性别权力模式,促成了留守儿童的性别劳动分化。留守提前形塑了性别化的劳动习惯,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劳动分化奠定了根基。

关键词: 留守经历;劳动体制;性别权力;再生产劳动;新生代农民工

 

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

颜玉凡、叶南客

摘要:本文通过对居民在参与行动中由集体记忆产生群体认同、在获取社会报酬中实现角色认同、于自我价值重建中重拾个人认同过程的深描,阐释了基于认同的三种持久参与逻辑。研究发现,认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是推动居民持续参与的重要动力机制,这种认同性参与的持续产生是以居民对多维认同的追寻和实践为重要动因,以认同和参与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循环互构为重要特征的,而推动认同与参与之间互构的关键力量是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这种基于认同的持久参与模式具有一般意义,它不仅作用于公共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普及到现代社会其他公共生活中,为各类居民通过参与公共活动建构群体归属感、追寻自我实现开辟了途径。

关键词: 认同性参与逻辑;集体记忆;社会报酬;自我价值;持久性参与机制

 

人类学的自然法基础——弗雷泽对自然状态的阐释

国曦今

摘要:以往研究者大多把弗雷泽当作进化论学者加以批判,而忽略了他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事实上,弗雷泽深受古典学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以人类学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社会和人性的自然法基础,为西方文明由传统进入现代提供了平稳的过渡方式。弗雷泽延续了梅因对18世纪自然权利理论的批判,他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志等新兴知识带入对自然状态的讨论中,突出了历史和习俗的价值。同时,他以认识论取代道德情感,将之作为人性论的基础,以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提供相对稳定的根基。重提弗雷泽的理论有助于反思以田野调查为主的人类学方法,突出人类学对基础理论的回应。

关键词: 弗雷泽;人类学;自然法;自然状态

 

族群精英与近代中国的边疆秩序——以民国时期的康巴精英格桑泽仁为个案

王娟

摘要:在中国从帝国体制向“民族国家”体制的转型中,边疆秩序的重塑是一个重要维度。始于晚清的“边疆一体化”改革对边疆社会的权力体系造成了冲击,导致少数族群精英分化为新、旧两类。“旧式精英”是传统的贵族阶层,“新式精英”则是通过接受新式教育而崛起的非贵族力量。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结构性分析框架,对这一精英分化与演进的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框架为工具,以历史社会学的个案研究方法对典型的少数族群精英人物康巴人格桑泽仁的政治行为、边政主张和身份困境等问题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的学术关旨将落脚于对现代中国边疆秩序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性特征,即一体化的理想与多元化的现实间紧张关系的讨论。

关键词: 边疆;族群精英;民国时期;康巴;格桑泽仁

 

研究述评

 

在分歧中寻找共识——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政策研究与演进

王军、刘军强

摘要: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执行了近半个世纪,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人口政策先后经历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的调整。人口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争论围绕着三个关键问题:(1)政策调整前的生育水平是多少?(2)政策调整后的生育水平会回升到什么程度?(3)政策调整初期的出生堆积风险有多高?本文从观点分歧、数据方法以及争论中的共识要素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对上述问题的学术讨论。我们发现,学界有关人口政策的争论虽然存在分歧,但共识也在形成。为避免跌入“低生育率陷阱”,国家需要营造友好的生育环境,构建与生育配套的各项社会政策,保证中国人口、经济和社会的永续安全。

关键词: 低生育水平;人口政策;争论;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