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会议报道】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学新使命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4-05-31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5月25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学新使命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学部委员李培林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赵芮指出,社会学研究一直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早期社会学的引介和发展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救亡图存、改良社会是彼时社会学者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初衷和使命;自恢复重建至今,中国社会学发展一直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齐头并进、相互交融。当前,我们站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起点上,最重要的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实践,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致辞。李乐/供图

  赵芮表示,广大社会学者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社会学研究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发掘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文化和历史基础,获取社会学发展的学术资源和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更富中国特色、更有中国风格、更显中国气派。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发展优势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探索并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概念、新判断、新范畴、新理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创新。

  李培林表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学界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加快文明进程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要以推进“两个结合”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充分彰显社会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学部委员李培林致辞。李乐/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开幕式。李乐/供图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翼在致辞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学的建构构筑了深厚的土壤,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研究视角,也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和理论支持。社会学研究者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两个结合”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在社会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中建构出具有中国历史根脉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翼致辞。李乐/供图

  主旨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第二个结合”与社会学中国化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内在联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新使命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认为,将西方社会学概念、命题和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只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初步工作。社会学中国化新阶段要致力于中西社会学在概念、命题和理论层面的会通,形成由中国特色的概念、命题和理论构成的自主学科体系。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进入新阶段,需要发挥群学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发言。李乐/供图

  南京大学教授宋林飞谈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使命初心与国情实际出发,选择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国情、实践与经验,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主要依据。为建立与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贡献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使命。具体来说,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基本原理体系与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世界社会学理论、智能社会学理论等。

南京大学教授宋林飞发言。李乐/供图

  会上,《群学研究》集刊创刊启动。群学在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概念和命题体系,《群学研究》集刊旨在为深化和拓展群学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研讨会设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学中国化新阶段”“从群学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主知识体系与社会学学科建设”等平行论坛。

会议现场。李乐/供图

  此次研讨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研讨会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