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谭旭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根基与践行路径

2024-05-10

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根基与践行路径

谭旭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超越文明冲突论与文明优越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自该理念提出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热潮,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发展演进及实现路径等方面。


有学者在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深入研究探讨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的社会文化心理过程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探讨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心理根基、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探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心理路径,不仅有助于厘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心理脉络,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指导人类发展的思想的历史逻辑;而且对应对共同危机,促进“文化相通、民心交融”,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价值理念充分显示出对自我—他人、个人—社会、人际—群际之关系的辩证思考,强调事物不同方面的相对平衡与对立统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恰是一种以广泛联系与合作为基础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差异的共同体建构,这种大规模的普遍合作需要个体或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将自我融入更大的群体乃至全人类,进而产生对人类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认识与体会,是传统“和”文化的现代阐释。


当前,植根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结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心理规律推进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接纳,将中国智慧转化为世界治理方案;通过哪些社会文化心理机制,转化为全人类的普遍认知与共同价值追求;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本项目旨在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根基,探索其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及其在普通民众群体中的认知表征与时代特征;探讨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及其内在机制;提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文化心理路径,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具体而言,本项目基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基本观点,采用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理论建构与数据调查相结合,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内涵,探索人们认知、认同、接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层次、多变量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模型,并对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进一步验证个体层面、群体层面以及文化层面不同变量的作用与关系;从个体社会认知、群体关系知觉以及不同文化语境心理行为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出在应对冲突与和平、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问题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路径。


作者:谭旭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年1月5日